讲座纪要丨“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第四期、第五期专家讲座纪要

作者:王阳明研究中心 来源:“赣南师大红色文旅”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5-06-16 浏览量:

2025年6月13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何振纪教授和张盛满教授应邀作客“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专家系列讲座,讲座在我院博通楼211室成功举办,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交叉学科群负责人李晓方教授主持。美术与设计学院张海华教授、索启教授,温艳艳、谭魏博士;音乐与舞蹈学院杨银波教授,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赖志柱副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郑庆杰、温春香教授,温小兴、陈涛、吴玉彬副教授,刘和富、赖少伟、叶成霞博士和各学院研究生共五十余位师生汇聚这场思想盛宴,互相交流、学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四期“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专家讲座主题是“创造时尚:装饰艺术运动的流行与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由中国美术学院何振纪教授主讲。






何振纪教授以“解构·重构·再创”的视角破译装饰艺术运动的现代性密码,围绕“装饰艺术运动是如何产生?”“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和东方的关系?”“如何在全球流行?”“在中国的反响?”四个问题,详细剖析和反思现代主义设计和装饰艺术运动之间的关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讲座中,深入探讨了近现代艺术设计史上独特的“装饰艺术运动”阶段,这一运动被普遍视为连接“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桥梁,何教授从其诞生与发展出发,回溯其流行之因,强调装饰艺术运动实为多元思潮交汇枢纽,既吸收新艺术运动的自然曲线,又启发现代主义,更反向影响包豪斯的功能主义实践。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了“理性、标准化、无装饰(追求真善美)”为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并作为一种国际话语传播至世界各地。基于实证研究揭示,东方艺术作为装饰艺术运动兴起的灵感来源之一,上海现存装饰艺术建筑印证“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转化智慧。他的分享,为理解近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机制与风格演变提供新视角、新线索,为当前艺术设计史研究以及创新探索带来重要启发。

1










图片

第五期“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专家讲座主题是“祠堂、村头与国家:灯与明清江南的民间日常及家国意象”,由中国美术学院张盛满教授主讲。


图片





图片







张盛满教授以史学视角切入,破解“灯”这一微观器物中的宏大叙事,从“灯在被迎送、交换、征用过程中呈现出的日常形态与集体经验”到“灯在内外流动中展现的公共制度与家庭理论”,再到“灯变更空间,跨越地域和文化边界,重塑人们的家国意识和族群认知”,详细阐述了“灯”这一器具对社会关系的编织和影响。


图片





讲座颠覆了大众对灯的常识认知——它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编织明清江南基层秩序的符号,在宗祠与村头,灯参与构建“熟人社会”网络,演化为一套维系地方秩序的乡土规约系统;在婚丧育嗣间,作为“亲属礼物”与仪式媒介,灯标识亲疏边界,成为血缘共同体排外性的隐形图腾;在官民博弈场,民间巧借灯祭祀官方禁祀对象;当朝廷征调灯役时,民众以“理性配合”换取生存空间——一盏灯折射出基层的生存智慧与制度期待,灯在人们重寻历史记忆的现场中既是祭器,又是“礼物”。







张教授以翔实的史料支撑,带领大家穿透灯光,解构它如何成为乡规民约的一部分,剖析它在家族延续仪式中的文化排异性,揭示江南百姓借灯寄寓的文化坚守与生存策略,洞见“国家-社会”的互动肌理。

图片







图片


在开放互动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答疑解惑氛围浓厚。面对张海华教授“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设计主义底层逻辑之间有何不同?”吴玉彬教授“同样的一个灯,为何呈现出不一样,乃至截然相反的意义?“陈涛副教授“灯所反映的意义,是灯这一物体本身所反映出来的,还是其功能所赋予的?”研究生陆龙凤“为什么选择了灯这一器具,而不是其他物品?”等师生的疑问,何振纪教授和张盛满教授从理论关照和历史变迁的视角,一一解答。音乐与舞蹈学院杨银波教授以音乐形态和音乐史的视角,指出相关研究在音乐领域方面,具有共通性,两位教授的研究视角和范式给予很大启发。












李晓方教授在主持和小结时指出,今日两场讲座以“见微知著”的学术匠心展现研究魅力:何振纪教授借装饰运动的宏大叙事,解构传统到现代的设计观念转型;张盛满教授以“灯”切入江南微观社会,钩连血缘、地缘与国家的互动网络。两位学者共同示范了:“好玩”的选题自觉——从日常器物中开掘深刻命题;文献爬梳的硬功夫——以扎实史料支撑创见;理论素养的隐形掌控——赋予叙述深度与画面感;跨学科视野的贯通力——融汇历史、艺术、人类学等多维度思考。其研究不仅是知识生产,更为青年学问提供“在学问中寻乐”的方法论启示,切实推动了交叉学科的思想碰撞。

1








讲座以“小切口”“大视野”的典范研究,生动诠释了深耕文献、厚植学养与跨域思考的学术力量,为师生呈现了一场突破学科边界的文化盛宴,也为“数智人文·艺术融合”的跨学科探索注入了丰沛灵感。








转自“赣南师大红色文旅”公众号


王阳明研究中心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师院南路邮编:341000电话:0797-8393648邮箱:wym@gnnu.edu.cn

版权所有 © 2019 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备案编号:赣备 2-4-3-2004626赣ICP备0700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