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交叉学科群学术工作坊(二)
隆祐太后与宋代江西虔州
——隆祐太后虔州避难事件的回顾与思考

一、引言
当数字浪潮席卷人文领地,时代脉络在新一轮文化传承中愈发清晰;当艺术底蕴在创新中悄然翻腾,多元学科在碰撞中赋予历史新机。2025年9月19日下午,第二期“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交叉学科群学术工作坊在赣南师范大学博通楼211室举行。赣州市社联主席刘万春、副主席幸伟,赣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李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黄晓萍出席并讲话。学术工作坊结束后,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宗德教授会见了赣州市社联主席刘万春一行。
此次学术工作坊由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江西省宋史研究会秘书长吴强主持。特邀主讲黄嘉福博士聚焦“隆祐太后与宋代江西虔州”,讲述隆祐太后虔州避难故事。特约与谈嘉宾有赣州市博物馆原书记、研究馆员万幼楠,赣州市博物馆(市文物保护中心)副馆长、江西省宋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钟庆禄,江西省宋史研究会副秘书长、赣南师范大学文旅学院讲师赖少伟博士,江西省宋史研究会副秘书长、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讲师李云彪,赣南师范大学文旅学院讲师黄露博士,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讲师刘丽伟博士。


二、会前讲话

幸伟副主席指出,社科联联合高校开展学术沙龙旨在通过这种形式将广大学子研究成果与党委市政府工作服务大局相结合,利用学术沙龙成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擦亮赣州的宋城文化、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四张文化名片,此次讲座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历史传承的主动担当。

黄晓萍书记代表学院致辞,对本次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她指出,本次沙龙议题深刻、意义重大,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校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高效对接的平台。黄书记强调,活动的顺利举办离不开赣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厚的学术引领,离不开赣州市文博单位同仁们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校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倾情投入。她表示,本次沙龙正是高校学术资源与地方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学院将继续发挥在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学科与人才优势,更主动地对接地方文化发展需求,将学术研究做在赣南的红土地上,把论文写在赣州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共同为推动赣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三、特邀主讲

黄嘉福博士围绕“太后避难”的历史图景进行了细致梳理。两宋时期,亚洲北部及东北部盘踞着蒙古、契丹、女真等游牧部族及政权,与两宋王朝的关系错综复杂。得益于海上之盟,宋金两朝联手推翻辽朝。然而,唇亡齿寒。金军迅速将矛头转向北宋,故有“靖康之变”。南宋建炎三年(1129),在金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初建的南宋王朝南渡江浙。再后来,考虑到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性,宋高宗与隆祐太后决定分头避难。作为宋廷的重要象征,隆祐太后历经艰险,最终于建炎三年冬率众辗转抵达赣南重镇虔州,并在此驻跸近四月有余。次年(1130)八月,隆祐太后返回行在。
隆祐太后的虔州之行绝非简单的被动逃亡,更是一次具有重大政治与文化意义的“时空嵌入”,为这片土地烙下了深厚的“宋韵”文化基因。虔州为隆祐太后一行提供了避难的各种条件,如自成一体的军事体系、异常浓厚的家国情怀、至死不渝的忠诚担当等。这使得虔州在以隆祐太后为首的统治者中的印象为之一变。在此之前,古人对虔州的认识出现了单一固化的问题,如“荒蛮之地”。但是,隆祐太后避难虔州的过程却给我们展现虔州的别样图景。因此,我们需要告诉越来越多的人们,什么才是真实的虔州、勇敢的虔州、辉煌的虔州。
黄嘉福博士聚焦“隆祐太后与宋代江西虔州——隆祐太后虔州避难事件的回顾与思考”的历史议题,以学术研究为可靠支撑,回溯其真实图景,挖掘其与虔州城市特质的内在关联,从而为当下赣州宋城建设注入更深厚的历史注脚,推动历史记忆与当代城市文化的双向赋能。同时,此次学术工作坊采用“特邀主讲+专家与谈+开放互动”的形式,以多元视角为桥,汇聚文、史、法、经等领域研究者,打破学科壁垒,激发跨界灵感,共同探索历史人文底蕴的现代化转译与艺术创作的数字化赋能,共同书写数智时代人文、艺术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范式。
四、专家与谈

万幼楠老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从文博与古建角度出发,聚焦于该事件的文化遗产价值,探讨了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博物馆陈列、文化景观塑造的叙事资源。在弘扬赣州宋城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全面而又深入的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那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成为一份至关重要的考卷。

钟庆禄老师从地名考古与民间传说的独特视角进行了补充。他特别提到了赣县区的“王母渡”镇,指出该地名的由来传说正与隆祐太后(民间尊称为“王母”)南渡途经此地密切相关。钟庆禄认为,这类广泛流传于赣南客家地区的地名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记忆在民间层面以地方性知识的形式进行的沉淀与表达。“王母渡”作为一个活态的文化遗址,是连接宏大历史叙事与地方集体记忆的珍贵纽带。

李云彪老师从文化形象建构角度提出,隆祐太后在虔州的历史记忆已经超越了具体史实,演变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这一符号既体现了宋代皇室南迁的艰辛历程,也象征着赣州接纳中原文明的包容精神,建议在宋城文化建设中充分运用这一文化意象。

刘丽伟博士从跨学科视角指出,隆祐太后研究需要打破史学单一维度,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多学科方法。她建议建立"历史事件-文化遗产-城市空间"的三维保护模式,将学术研究直接转化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方案。

赖少伟博士则提供了双重解读视角:一方面从皇朝趋势看,太后南迁反映了南宋政权对南方战略地位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这一事件对当地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建议在历史叙述中兼顾宏观王朝史与微观社会史。

黄露博士从两宋王朝延续性角度分析,指出隆祐太后虔州之行虽然短暂,却是连接北宋中原文化与南宋江南文明的重要桥梁。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皇权在南方的延续,更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赣南土著文化的融合,为当地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五、开放互动

学术工作坊最后的开放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在场观众就虔州“宋韵”特质的独特性、历史记忆当代转化的路径等话题与专家们进行了充分交流。最后,此次学术工作坊在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
六、结语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掌声,第二期“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交叉学科群学术工作坊落下帷幕。现场的深度互动也唤起无数契机,启发我们:在数智时代,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从来不是单一领域的“独舞”,而是多学科的“共鸣”。而宋代江西虔州承载的历史重量与人文温度,在“太后避难”的历史切口与史料锚点下,伴随着郁孤台下的清江水,早已潺潺不绝,充满情感张力,继而跨越千年,化作数智时代赣州的精神图腾与历史注脚,赋予人文、艺术融合创新无数生机,叩击时代脉搏,直淌人心,余韵绵长。最后,衷心感谢在场专家学者的倾情分享与各位参与者的积极投入,愿我们以此次相聚为契机与纽带,在数智赋能人文,艺术融合激发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携手同行,保持对话,深化合作,让分散的智慧汇聚成合力,让跨界的创新转化为成果,共同书写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转载自“江西省宋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