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玉石岩碑刻的参观者抑或利用者,都容易将王阳明的《平浰头碑》以及他的五首诗刻,误以为一次性创作的结果。然而,实际情况并如此。
有关《平浰头碑》的创作及镌刻,可从该碑内容明辨。碑文记:“(戊寅)三月丁未,回军……爰伐山石,用纪厥成。提督军务都御史王某书。”由此可见,该碑文当创作并刻石于王阳明平广东三浰之乱后,回军游览龙南玉石岩期间,时间大约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丁未(初八)之后的本月之内。阳明僚属邢珣玉石岩诗刻款识也印证了此点:“正德戊寅季春,平浰班师奉陪提督王公同游赋此。”时间指称明确,“正德戊寅季春”,即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
对于此次王阳明偕邢珣等僚属同游玉石岩,嘉靖《江西通志》中有更详细的记载:“正德丁丑春,都御史王守仁平龙川浰寇班师回县,偕郡守邢珣同游,爱其胜,作《平南记》,刻于洞壁。扁为‘阳明小洞天’,邢守篆刻于门。”在嘉靖志的作者看来,王阳明与邢珣等僚属此次同游玉石岩,刻了《平南记》与“阳明小洞天”,并特别指出“阳明小洞天”为邢珣所篆刻。后者能得到至今尚存的玉石岩“阳明小洞天”碑刻款识“知府邢珣篆”字样的印证,具有很高可信度。当然,该记载在时间上有明显错误,即“正德丁丑春”当为“正德戊寅春”误。
实际上,在到访玉石岩之前,王阳明就曾以“阳明洞”命名其在浙江余姚、贵州龙场修习讲学之地。此次游历玉石岩,王阳明叹其“洞府人寰此最佳”,因“爱其胜”。但是,此时的玉石岩实际上早有其名。所以,王阳明在诗中又说:“行窝已许人先号,别洞何妨我借书。”然而,陪同游览的主要僚属赣州知府邢珣,自然深知王阳明的经历和雅兴,于是他强烈提议将玉石岩以阳明之号命名,所谓“为公高揭阳明扁”,并称“龙南山洞原无主,今日公来始著名”“风蹬偶因平浰至,石床不复许人争”,强调以阳明名号命名玉石岩的合法性和排他性。综上,《平浰头碑》和“阳明小洞天”应该刻石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王阳明初至玉石岩后及再至玉石岩前。
进入玉虚洞,位于对面最正中位置的一方碑刻,镌刻的是王阳明的五首诗。这五首诗刻无题头,有款识为“回军龙南道中小憩玉石岩用韵书此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识”,诗与款识均据王阳明手书所刻。五首诗合并刻石,加之如上款识,很容易给后人造成五首诗为一次性所作的误识。

明嘉靖十二年(1533),阳明弟子欧阳德、钱德洪、黄弘纲编纂刊刻其先师《阳明先生文录》(以下简称《文录》),收录了王阳明玉石岩碑刻五首诗。在该《文录》中,编纂者将这五首诗分成三部并分别命名。对应碑刻阳明诗一,《文录》命其名为《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对应碑刻阳明诗二、诗三、诗四,《文录》命其名为《因军龙南小憩玉石岩双洞绝奇徘徊不忍去因寓以阳明别洞之号兼留此作三首》;对应碑刻阳明诗五,《文录》命其名为《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所不同的是,《文录》收录诗二首,而碑刻只刻了其中第一首,且有若干个字之差异。在《文录》编纂者看来,阳明玉石岩碑刻五首诗是分三次所作,分别是平三浰之乱后回军途经九连山、初至玉石岩以及再至玉石岩。欧阳德、黄弘纲是阳明入室弟子,尤其后者常伴其师左右。该《文录》编纂于阳明去世后五年,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后世收录阳明玉石岩五首诗的各种阳明文献,如《王文成公全书》《河东重刻阳明先生文录》《王阳明全集》等,均采纳了该《文录》的记述。
从玉石岩阳明五首诗刻的内容,也可推论当分三次所作。其诗一“百里妖氛一点清,万峰雷雨洗回兵”,描述的是王阳明平三浰功成班师回军的场景与心境。其时间当在“戊寅三月丁未”,即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初八之后。从三浰至九连山,大约一百里路程,行军约需三五天时间,这也是诗作一的时间下限,即在三月中旬前。其诗二、三、四首,都是借玉石岩之景而作,如诗二之“两窦高明行日月”、诗三之“洞府人寰此最佳”、诗四之“别洞何妨我借书”,反映的是王阳明初至玉石岩“徘徊不忍去”的情形。其时间,当在王阳明班师抵达龙南之后,且在王阳明从龙南返回赣州之前。据道光《龙南县志》记载:“三月奏凯,献俘于庙”,王阳明曾在龙南举行了献俘于庙的仪式。《虔台续志》则记:“(戊寅)十三年……戊午,班师奏捷”,戊午为十九日,即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十九日。王阳明《上大人书二》中称:“男自正月初四出征浰贼,三月半始得回军”。综上可知,王阳明从九连山抵达龙南后,有初至玉石岩之行。但阳明此次在龙南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三月十九日即从龙南再次启动返回赣州。而诗二、三、四当作于此前。
王阳明玉石岩碑刻诗五,在《文录》中为《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之第一首。诗文之韵及内容印证其确属王阳明唱和其僚属赣州知府邢珣之作。《文录》对该诗的命名提示我们,此诗乃王阳明第二次到达玉石岩时所作。那么,王阳明何时再至玉石岩?前揭王阳明于三月十九日从龙南启程返回赣州。据王阳明《上大人书二》提供的信息,该家书写于四月十日,时在赣州。另据王阳明正德十三年(1518)五月初一日《添设和平县治疏》记:“近该本院亲剿浰贼,见今住军九连大山,往来浰头、和平等处,备阅山溪形势,讲求贼情民俗,深思善后之图,实有如各役所呈者。”又据《年谱一》:“七月,刻古本《大学》。先生出入贼垒,未暇宁居,门人薛侃、欧阳德、梁焯……均讲聚不散。至是回军休士,始得专意于朋友,日与发明《大学》本旨,指示入道之方。”可见,王阳明当在正德十三年(1518)五月、六月间,在平定三浰之乱后,为图长治久安和创建和平县,再次深入广东、江西的九连山一带进行勘察调研,直到七月方才返回赣州。在这一段时间里,龙南作为位于赣州与浰头、和平最近的县城,成为王阳明的重要驻足之地也在情理之中。道光《龙南县志》称王阳明“平浰回军,驻龙南数月”,似非夸大之词。正是在此期间,王阳明再至龙南玉石岩并创作诗第五。
行文至此,若再细品王阳明玉石岩五首诗的款识“回军龙南道中小憩玉石岩用韵书此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识”将不难发现,“回军龙南道中”“小憩玉石岩”“用韵”应该视作三个关键词来理解,王阳明实际上点明了这五首诗创作于不同时间地点。至于这五首诗的刻石时间,下文将要论及,则要晚至当年九月之后。